是老谷歌变坏了,还是坏谷歌变老了?
尽管过去了快一个月,中文互联网上仍鲜有报道。但是极诣的读者应该知道,也不应忘却……
多年前当我读Eric Schmidt和Jonathan Rosenberg所著的《How Google Works》一书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Don’t be evil”的信条。这一度让我相信,一心向善才是超大型公司立足世界品牌之林的关键。这种价值观会最终体现在每个员工的行为中,并通过他们和他们的产品服务让消费者感知,从而获得巨大的回报并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
如今,当你去谷歌这广为人知的信条时,你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相比后来Alphabet的“Do the right thing”,“Don’t be evil”划清了一条红线——即便做对了100件事,做一件恶事都不被允许。
Steve Jobs就很实际,他说:“Don’t be evil is a load of crap.”
如今谷歌跨过了25周岁,25岁相对于互联网公司已经是“老人”,多年以后相信谷歌依然“不作恶”的人不复存在。作为墙内的我们,作为营销者,我们无需提及它撤出内地的内幕,也无需过多谈论它和美军的关系,我们只关心谷歌是否在营销中真正通过科技造福了品牌和消费者,它是否帮助品牌找到了亟需自己产品服务的消费者。
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年谷歌收入增长乏力,看到了YouTube困境,看到了在AI赛跑上被微软拔得头筹,我们有一些怀疑,但是依然愿意相信,至少在广告竞价这个底线上,谷歌可以不作恶——即便垄断了(90%)搜索引擎市场,它有足够的能力选择做恶。
这一点上我们又一次错付了。
赌场没有“不赚钱的庄家”,但是可以有“不作恶的庄家”。这一刻起,你无法确信在竞价中打败你的是竞争对手,因为打败你的可能正是这为曾经“不作恶的庄家”。
这已经和是否启用智能竞价无关,智能竞价只会让你浪费一些预算,你只能归咎于算法和自己的“愚蠢”,你害怕的是在这“暗箱操作”中被毫无根据地“薅了羊毛”。
这一系统性的“恶”之中,你毫无避免地中了套。逃无可逃,你要么接受,要么离场。
细数一下谷歌的套路(不仅仅是谷歌,还有其他):
- 针对“小白”和“懒人”,推出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智能竞价”特性,让你多花预算。
- 利用CRO让你开启一些会过度消费的功能,如将这些功能设为默认。
- 直接调价。
- 在SA360中消极开发针对其他搜索引擎广告平台的特性。
- 在保护隐私的春风下,阻断广告主发现和调查真相。
“男人有钱就会变坏”?未必。那么教训是什么?
- 相信马克思对于资本论断,并用怀疑和警惕的眼光来看“每一个赌场”。
- 相信AI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在充分理解AI的边界和原理的基础上。
-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每个篮子看上去都不怎么结实。
谷歌的反垄断审判仍在继续,无论结局如何,我们依然期望看到一个“浪子回头”的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