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有今天是因为你是你
|

数字营销者、数据科学家与冒名顶替者综合征

挣扎了几个月了。来,我们谈谈冒名顶替者综合征的问题。这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我一直都是一个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患者,就如我从来都是鄙视成功学的。

你能有今天是因为你是你
你能有今天是因为你是你!?

什么是冒名顶替者综合征?

冒名顶替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通常出现在成就较高的人群中,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自Wikipedia)

必定出自IS患者之笔
必定出自IS患者之笔

既然你关注极诣就要知道自己有多危险

这个“发病率”超过70%的冒名顶替者综合征其实不单单在成功人士中出现较多,数字营销者和数据科学家更是重灾区

  • 谷歌“impostor syndrome”有229万条结果;
  • 谷歌“impostor syndrome marketing”有88万条结果;
  • 谷歌“imposter syndrome data science”有50万条结果

如果你是一位热衷分析和数据的data marketer那问你会患上IS的概率就好像问你父母都是喝凉水长肉的体质那么你长膘的概率……

在永恒的怀疑中

成功到底是否可以复制?上帝到底会不会掷色子?社会教我们去相信也训练我们去怀疑。数字营销者和数据科学家们很容易就会惴惴不安地认为自己在靠天吃饭,仅凭运气吃饭。

又想骗我去学神经网络
又想骗我去学神经网络

营销学、数据科学这两门都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学科。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消费者信号我们没有捕获,有那么多数据分析工具我们不会用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更不要说什么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预测分析了。

外强中干v.s.“蜜汁自信”

“你厉害怎么不上天啊,你分析牛帮我预测下股市啊”,我们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这样的声音。冒名顶替者综合征的特点之一就是外强中干,他们和那些过度自信的人表面上看上去很像。前者并不轻易表露自信而只是用以往那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胜利来赢取对方的赞许,后者真的会是井底之蛙。他们内心OS如下图区别:

有些人真的不知道哪来的蜜汁自信
有些人真的不知道哪来的蜜汁自信

因焦虑而勤奋

正因为IS患者内心的怀疑,他们一直处在缩短与假想敌差距的状态。因此IS患者总是比其他人看起来勤奋,事实也一样。这种勤奋反过来成就了他们,然后继续陷入怀疑,循环下去。IS患者有着学不完的技能,即便一些看起来非常类似比如GA和AA,AWS和Azure。

这种怀疑放到今天我们叫做焦虑。偏偏周围有那么多贩卖焦虑的人,又想骗你去学GA。

巴不得要做上帝

问了票圈才知道摩根弗里曼的梗(不是#metoo,另一个)
问了票圈才知道摩根弗里曼的梗(不是#metoo,另一个)

这种想要成为全知的神的倾向还源于对整个流程的怀疑和对自身角色的错位。“领导告诉我(_____)是公司里最重要的岗位”。“你看别的公司不行就是因为缺我们这样的人才” 。所以IS患者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完美主义,对上下游流程的不信任。于是对输入数据的怀疑,对输出结果的执行都会成为夜不能寐的原因。一旦某一步出现了一个黑盒子,就会开始闻到失败的味道。

如何拯救IS患者,如何自救

冒名顶替者综合征虽然被称为“综合征”却也有它促使患者去努力获得进一步成就的副作用。可是深陷其中并每日三省其身的IS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累了”,“被榨干”,“很心虚”的负面症状。IS患者们会对每个转化进行归因却不会对自己的成就进行归因。

“这样活着累不累?”
“这样活着累不累?”

反而每当出现一些小小的不顺心就会对换成造成很大负担。这会影响有限的时间资源,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影响与其他团队成员的协同,甚至影响关键决策。

作为一个好多年一到周末就宅在家里码字的重度IS患者,如果你觉得你也或多或少被冒名顶替者综合征感染,我给你几点建议:

  1. 知道冒名顶替者综合征的存在和症状(读到这里你已经做到了)
  2. 多做A/B测试,小孩子才选,成年人两者都要试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都试了才知道哪边投放更精准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都试了才知道哪边投放更精准
  3. 更多用工程师的搭积木的思维来看待工作
  4. 保留一分初心,轻装上阵
  5. 正视失败,正视连败,不要否定自己,盘后分析和盘前分析一样重要
  6. 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多于同事坦诚地分享你的顾虑和担忧
  7. 记录下过去的解决方案,你会在多年以后发现自己的显著成长
  8. 迷信一些也无妨,如果这可以调节你的精神状态
相信很快你会走出绝望之谷
相信很快你会走出绝望之谷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