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Tag Manager中文版,触发器改善 – Trigger Group(触发器组)来了

我们有一阵子没有怎么关系Google Tag Manager了。不知不觉地GTM竟然推出了中文版!你可以在右上角的用户设置中将语言改成简体中文。
至于翻译的质量么,令人惊讶地把GTM翻译成了跟踪代码管理器。Tag就是跟踪代码么?!!难道我们搞的那么多花样都是为了跟踪?

不过,总算是有了中文版,可喜可贺!这不是我们本篇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2019年3月26日的更新中,GTM上了一个新的特性,叫做Trigger Group(触发器组)。
Trigger Group(触发器组)是什么?
触发器组是触发器的一种新的类型。它可以集合多个触发器,当且仅当所有触发器都被触发时,该作为触发器的触发器组便会被触发。
听上去有点绕对吗?举个例子,触发器组包含两个触发器A和B。触发器A为访客访问“Thank you”页面,表示支付成功。触发器B为访客的浏览器为微信自带的浏览器。那么当用户在微信自带浏览器上访问“Thank you”页面时,该触发器组会被触发,你可以利用一个Custom HTML标签弹一个图层让用户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触发器组是个鸡肋功能?
这回明白了吗?就是逻辑中的“与”的关系。
如果你是GTM的老玩家一定会说,这算什么新功能?原来的版本分分钟就可以搞定啊!比如这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触发器组就是个鸡肋特性。不过GTM团队推出这个功能可不是为了让老鸟们Show优越感的,而是为了帮助新人们更好地使用这款强大的工具。
比如这里的User Agent变量,我们预先设置了一个JavaScript变量,其值等于navigator.userAgent。各位老司机们可以帮新同学封装一个“浏览器为微信浏览器”的触发器。比如像笔者这样的好人:

那么菜鸟徒弟们只要直接将这个触发器加入到他们需要的触发器组就好了。你看,连键盘都不用敲。

是不是简化了很多?其实触发器组并不那么简单。
触发器组让复杂工作变轻松
由于触发器组可以自动产生“与”的逻辑,这让我们省去一些过程变量记录状态。比如你希望记录一些来自百度搜索的优质的阅读访问,定义的条件为页面看到75%并且停留时间超过20秒。
以往版本中我们会需要记录下当前页面访问深度,并用计时器触发器来触发一个GA标签。有了触发器组就可以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啦。
首先建立一个计时器,设置20秒,并限制仅当Referer来自百度时启用。

接下来做页面深度,我们用两个深度,50%和75%,免得以后还要再用到50%。

然后建一个触发器组,把上面两个触发器包括进来。

现在就OK了吗?桥多麻袋!因为我们在页面深度的触发器中设立两个阈值50%和75%,因此Demo-75pct必须触发两次才行。于是我们又加了一个,Demo-75pct。

最后我们为触发器设计一个GA的EVENT标签把结果返回给GA。而后,再测试一下。

总结一下,为什么触发器组碉堡了?
今天我们用来介绍触发器组的这个实例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这是时间和空间上两个维度的触发器互动,极诣之前专门用过一个教程介绍过解法。
如果我们把最终触发放在深度触发器上,当深度触发器触发时,时间触发器可能早已经过了。所以我们必须记录是否已到时间,并用专门的变量保存值。
如果我们把最终的触发放在计时器上,那么我们一定需要一个变量告诉我们用户是否看到了特定的深度。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打开网页,接着去忙别的事,过了几分钟后回来看,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会被忽略。因此不建议这样做。
现在你知道Trigger Group(触发器组)是多好的特性了吧?爱护新人,照顾老人,会是今年GTM最佳新特性的有力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