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品牌摆正心态才是成功前提
马老师每个月都会接到一些挖掘到海外商机的出海品牌的营销需求。这些品牌无疑是本土企业的骄傲、民族之光,本身在国内也有良好的营销基础,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
对马老师比较熟悉的读者知道,我们同时做许多国际品牌的项目,比如给搜索引擎公司做SEO,给社交媒体公司管理社交媒体😉凡事力求专业,但求价值交付问心无愧。
但是正因为眼界宽了往往会看到出海企业这些需求和国外品牌有较大区别,在同一市场中我们的出海品牌作为外来者,其弱点被进一步放大。
马老师认为这是多重原因导致的,本篇我们就简单聊一下这些常见的问题。
贪小而失大
凡是成功的出海品牌,如TCL、TikTok、DJI,其产品和服务本身就相当优秀。这些品牌,尤其是面对消费者的品牌本身会形成良好的口碑和自然传播效应。只要我们做好本土化,在传播上略作引导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因为过去在本土市场的成功,出海品牌往往对海外市场有着非常高的期望。明明作为后来者更要好好打基础,却要好高骛远设置不理性的KPI。最终偏离预期的结果会打击士气,对前景作出错误的判断。
马老师就遇到过一个知名品牌希望在Facebook和LinkedIn上推广自己的软件平台。它们的策略是通过内容发布来吸引粉丝互动。整个预算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用于推广投广告。内容营销的思路固然不错,可是要知道Facebook和LinkedIn的Organic Reach不到2%,也就是说100个粉丝只有2个能看到你的推文。而此刻该品牌的粉丝数为1,000。你可以想象一年后的成长性如何。
这虽然是不到一百万的小单子,但这种需求搭配预设好的KPI和策略透露出该品牌的傲慢,死于傲慢是出海品牌的最大死因,最终浪费的最珍贵的不是一百万而是时间。
快和慢
后来者或者说一个市场中的新加入者最大的优势是看看别人的玩法,借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但是到了一些出海企业这里竟然变成了竞争对手短视问题。这好比我们刚开始玩一个游戏,看到身边都是金闪闪的Lv99必定会心中飘起几圈涟漪。
道理很简单,要想短时间赶超,除了自身产品服务过硬之外,必定要氪金,而且是重氪。但心比天高、命(和预算)比纸薄的品牌却总为走捷径而走了弯路。
出海品牌也非常习惯押宝在某些单一渠道中,但它们往往只看到了皮毛却没看到精髓,注重形式而非内容,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光看到竞争对手出白皮书,却忽视了对方不遗余力地推广白皮书。再比如它们看到本土竞争对手的外链远多于自己的时候,它们第一想到的是要去做外链,而不是通过PR、Webinar、社交媒体去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带来更多外链。在一个陌生的市场中又总是充斥着给人下套的声音,比如卖SEO工具和卖外链的会整天强调外链的重要性,这很容易迎合思维模式还停留在10年前的营销者。
在陌生市场中的出海品牌也非常富有“试错”精神,不过它们往往浅尝即止。我们知道S型的成长曲线的开端总是艰难的,在这个环节会死90%的抢滩者。
用本土思维考虑问题
一种外来思维往往能造成鲇鱼效应。不过,大多数时候用固有思维进行出海营销会栽跟头。
当某个出海品牌选择Naver供应商时还将返点和价格当作重要的评价依据,殊不知朝鲜语的SEM需要大量人工来管理。那些低价的供应商最终能获得的效果和它们能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个知名互联网公司去年在英国输出有毒的996文化结果被强烈抵制同样是用本土思维考虑国际问题的例子。还有一些企业因为忽视数据隐私被罚,这当然不止是我们的出海企业,也有其他国际品牌。
在规划和部署出海战略的时候,马老师建议咨询一些专家。这些专家未必是出海的专家,但必须是当地市场的营销专家。正因为出海企业面对的是一片新天地,出现机会的时候反映出的一些现象未必是需要大力投入的方向。此时不同体量和阶段的企业需要和专家顾问共同研究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同理心和相互尊重为前提,虚心地学习,更要虚心地逆学习(unlearn),这才能增加我们的胜算。
希望以上极诣的观点能为你指点迷津摆正心态,让你的品牌少走弯路。感谢关注极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