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
社交媒体时代,广告即内容,其价值体现在能否被用户互动和分享。面对高企的广告成本,品牌必须将重心转向创意,因为创意决定广告的“势能”,能驱动裂变式传播。陶醉在数据和精准标签上是没有出路的,马老师告诉你为什么。
数字营销的重头戏数字广告究竟怎么玩?国内外数字广告的发展趋势如何?极诣数字营销将为你揭示。
对营销科技或广告科技比较关注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七月谷歌官宣了在经历了三次跳票之后,正式放弃终结第三方浏览器的计划。是逆袭还是摆烂?依照惯例,马老师让子弹先飞一会。直到两周前eMarketer和OneTrust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马老师认为是时候该聊一聊了。
24年第三季度起基于第三方Cookie进行定位的广告将会失去定位的能力。这意味着,网民可能会看到更多无关的广告。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广告科技商和广告代理公司都在寻找并推动替代方案,其中The Trading Desk的Unified ID 2.0是其中较为知名的。
不管是品牌广告还是效果广告都是客户体验中与消费者的接触点。所谓的“品效合一”应该是指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进行联动,最大化商业利益的过程。Performance Branding又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到Performance Branding,是不是就是指“品效合一”呢?
许多小伙伴或许认为做广告和做内容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数字营销的课题。这样肤浅的认知不在少数,许多公司的营销部门,数字营销体系中也是这样分类的,你看马老师的极诣数字营销网站的栏目也是这样分的。但真是这样吗?光靠投广告就能成功吗?
极诣的老读者还记得2015年马老师曾经讲过广告的有效频率吗广告有效频率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而且它关系到几个重要的问题。那么有小朋友要问了,到底最优的广告频率是多少?或者我的frequency cap应该设为多少呢?
我们的广告是否真正被我们的受众看到了,百年来这一直是广告行业的一大难题,所谓我们有一半的广告花费在我们受众看不到的地方。或者即使他们看到了,但却没有真正的获得他们的注意力。广告业涌现的各种注意力指标,可能就是最终解决这一难题的针对性工具。
许多数字营销初入行的同学往往一上来就会接触到TA或者是TGI这类行话。随着我们能够获取到的消费者数据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复杂,我们定位目标群体的各种信号和手段也不断丰富。不过,还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定位营销的目标。为此马老师做了下面这张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总结。
ChatGPT这个由OpenAI发起的项目采用了GPT3.5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轻松地“说人话”,预测上下文并管理逻辑性。作为一个不称职的Futurist,马老师将在本篇和极诣的读者讨论ChatGPT对未来营销的影响。
两年后,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苹果的ATT(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苹果真的在意你的隐私吗?苹果手机是最安全最隐私保密的设备?苹果反广告?苹果净化了数字广告界?苹果手机广告更少?到底哪些是真的,到底是谁又在说谎?
WebKit代表了苹果生态中各种浏览器所用的内核,占了移动生态的半壁江山。ITP2.1的三年后WebKit浏览器中通过JavaScript写入的第一方Cookie的生存期又有变化?是延长了生存期还是减少了。极诣将以此文为你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