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当前疫情的困难环境下更要做广告?

2020年新春,更准确的说是2019年底开始,一场影响着十多亿人的浩劫让本就不怎么顺风顺水的广告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早在2019年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中就统计称2019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整体下滑8.8%。今年的形势无疑将会更加严峻。
尽管广告行业相比线下餐饮、线下零售、电影、旅游等行业还可以喘一口气,但是实实在在可以称得上一场危机。不过既然是危机,便是危与机并存,每一个广告人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都需要对整个行业未来有所预判。
极诣看来,疫情对广告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 它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品牌的广告投入将会更快地自线下广告向线上广告转移。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曾显示,我国2020年线下广告市场规模预计为1760亿元,其中户外广告收入占比达35.5%,是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转移将不会体现在“此消彼长”,而是“此滞彼长”。所以从结果上来看线下广告比重将会快速下滑。它的影响会带动数字营销在Dot Com时代之后的最大的快速发展。
- 它“强行收割”了更多非“数字原住民”的消费者群体,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这些集中在60岁以上的人群在这场浩劫中学会了手机支付,APP抢菜,学会了微信医院挂号。他们今后将不再需要通过子女下单进行数字生活和数字消费了。考虑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2018年的时候已经达到77岁,上海更是达到了83岁,特殊情况下的倒逼可能让这些群体的更多地参与到数字经济中来成为广告受众中的“新群体”。
- 它再次让品牌广告向效果广告或者品效合一广告过渡的趋势提速。这种“一块钱掰成两块钱花”和“必须对效果进行科学衡量”的观念将会影响广告主的媒体投放偏好。数字营销中的大数据、人群细分、效果衡量等需求会更加突出,对广告代理商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更加严苛。过去有两种“随便”的广告主,一种是财大气粗的“随便”,还有一种是一窍不通的“随便”,严苛的经济形势会让前者更加谨慎,而让后者淘汰消亡。
这场疫情可能打乱了你的营销计划,但是如果要大幅削减预算甚至停投的话那就矫枉过正了。正如BCG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报告中所言:“品牌应在复苏到来前提前布局,从而在疫情结束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前面极诣就提到,这是危与机并存的时间节点。那么作为品牌方,为什么当下你更要去投广告呢?
首先是便宜。大多数数字广告位会采用竞价模式。非常时期的广告主数量的下降会让竞价的激烈程度下降,从而获得比平时更低的CPC和CPM。在搜索引擎和一些垂直媒体上,这样现象会更为突出。人们减少外出会增加更多的数字曝光的机会。此时的广告库存的充沛也会影响价格下降。根据电通安吉斯集团新发布的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及影响——当下与未来》我们也看到由于消费者都宅在家中,甚至电视节目在春节观看人数也同比增长18%。
其次是SOV。不要因为短暂的产能跟不上就放弃了极佳的曝光机会。此时抢占市场的难度处于较低水平。积极地进行预售和种草可以让你在报复性反弹季节来临之前占得先机。当竞争较低时你更能够通过广告获得声量份额。逆行者不只是勇气的体现,更多的是智慧的体现。在搜索引擎营销中,CPC和点击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你的广告质量度,形成良性的循环。

最后是数据。对一些行业,尤其是B2B行业,获得优质的销售线索是整个营销职能的最终目标。当你处在行业上游时,下游的企业对供货方的偏好会降低,这是你获得大量订单的好机会。以往需要询盘3家的,现在可能需要询盘5家。即便是你无货可供,你也可以通过询盘获得大量销售线索为疫情过后铺垫。你可以通过营销数据库的积累为今后再营销提供数据支持。
如果以上三点可以说服你持续进行广告投入,并且你能够熬过这个寒冬,(优先解决现金流问题后,一样是破产为什么不放手一搏而要坐以待毙呢?)那么在这特殊时期投放广告要注意些什么呢?
极诣有这几条忠告:
- 不要欺骗消费者,广告中要避免夸张和无法兑现的承诺
- 谨言慎行,不要趁火打劫发国难财,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合法合规,对明令禁止的,比如会引起人群聚集的活动要避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